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2017 E3 索尼(Sony)


今年隔壁Xbox來勢洶洶,不僅是新主機,連遊戲陣容就算三本柱只有Forza上場,總數及獨佔量都相當不錯,SONY去年開賣了PS4 Pro和PSVR,不提台灣那悲劇的出貨量,在Xbox天蠍機空檔的這年,倚著幾款主機獨佔評價良好的優勢,再度過2015的三廠超級大年(《潛龍諜影五:幻痛》《巫師三:狂獵》《異塵餘生四》《蝙蝠俠:阿卡漢騎士》),PS4依然保持強烈的競爭力與吸引力,我覺得特別是新作《地平線:期待黎明》,相比微軟陣營3A級本作獨佔,SONY在PS4時代陸續都有新同學的新鮮感。

2016各種被宣告成為VR元年,做為三大主機廠唯一推出VR產品的SONY,去年不僅僅是供貨和PS4 Pro一樣不穩,規格在三大VR系統(HTC ViveOculus Rift)也是墊底,但同時也擁有最龐大遊戲開發資源,去年VR最亮眼的大概就是《惡靈古堡七:生化危機》,SONY一廠也有幾個看起來頗有淺力的遊戲,不過我感覺VR仍被當作一種附加性的體驗,大家會期待3A大作VR版有什麼特別的,對於完全針對VR開發的遊戲,至少在媒體上沒有什麼熱度(不會特別有續作公布、或是更新/DLC的新聞)。VR玩家數量仍然太低、額外裝置的花費及使用限制降低購買意願、沒有完全針對性的3A及獨佔作品,我想都是原因,雖然可以解釋畢竟還算是新裝置,強作等級的遊戲陣容還需要點時間,不過相比體感推出即瘋狂的熱銷,我會說VR已經有個不順的起步,或許今年SONY的E3說明會將帶來下一劑強心針??




秘境探險失落的遺產 Uncharted: The Lost Legacy
上市日期:2017/08/22


《秘境探險四:盜賊末路》的DLC,類似《最後的生還者:拋諸腦後》的劇情DLC,有買季票的玩家將免費擁有,而DLC本身是獨立遊戲,不需要購買本傳本體也可以遊玩,對於沒接觸過但想嘗鮮的玩家,價格與內容長度都非常適合,也會推出實體片。

秘境三開始在角色刻劃比重逐步的增加,秘境四角色之間愛恨情仇的糾結,更是讓許多玩家愛到瘋狂,不過我個人對於角色各種內心戲呻吟,開槍殺人倒是不眨眼的冷血這點頗感冒,正派角色有條件性的展現深度,我覺得說服力是頗差。撇除劇情設計上的進展,遊戲性上的確是系列作中最豐富的一代,可是也是最少驚奇的一代,一路上連要失手的懸崖或是要被摧毀的建物都能一眼預見,我想這系列將要終結是個不錯的考量,秘境二竄紅的女角克洛伊,彌補秘境四本傳沒有上場的缺憾,最後一次帶領玩家傳播足以毀天滅地的厄運,期待能給這傳奇的系列一個完美的句點。



地平線期待黎明   Horizon: Zero Dawn - The Frozen Wilds
上市日期:2017


完美的場景營造及劇情是我白金完這個PS獨佔作品的感想,遊戲面上雖然沒有太大的亮點但仍然相當紮實,冷兵器的戰鬥搭配RPG的屬性要素,套用在完全即時的動作遊戲,在遠距離的弓箭射擊、潛行的伏擊或是陷阱設置和近距離的砍擊,三者比例的平衡相當優異,但真正讓人流連忘返,下班到家促使你迫不及待打開的動力,是場景變幻萬千的樣貌,搭配各種野生機械恐龍特有的AI反應,地區性的差異不只是外觀,更覺得有著各自的生態,讓每個新地點的探索都有發現新大陸的興奮感,再加上地圖幾個神秘的高科技洞窟探險,純粹的科幻風格,與洞窟外非常有機氛圍感的反差,做為世界觀設定的劇情伏筆,那種衝突卻又結合的無比自然的體驗,是我認為真正讓玩家癡迷到愛不釋手的核心。

可惜的是這個DLC並不是獨立遊戲,想要體驗必須要有本體,而我也不看好DLC會有多不得了的驚喜,但我相信這阻止不了對於本作魅力無力抵抗的玩家們,期待下次在E3看到《地平線:期待黎明》的名字時,就是續作發表的時候。



往日不再 Days Gone
上市日期:未知


去年公布的新獨佔作,我對於本作最不看好的點就是他與《最後的生還者》實在有太相近的風格,我想可能也是為什麼已經公布的《最後的生還者二》竟然在今年E3缺席,最大的特色應該就是如何引導這些行動敏捷,數量又異常龐大的殭屍,還有沒意外這應該是款開放地圖式的遊戲,潛行的比重應該會更少。理想上我猜可能想要表現出電影《末日之戰》那種排山倒海的壓迫感,不過上個出現大量可動NPC的遊戲《刺客教條:大革命》,可是讓效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本作雖然連兩年都有了相當長的遊戲預告,但今年仍然沒有任何官方認證的發售日或是約略時間,是開發進度還在卡關的一大徵召,最後延到比《最後的生還者二》晚上市我都不是太意外。



魔物獵人世界 Monster Hunter World
上市日期:2018年初


應該是SONY場子最大的熱點,近年總是死守掌機所以效能限制被取笑為模糊獵人,這次終於要擺脫這個臭名,預告中出現攀爬與潛水這些地圖在三軸上擴展,相較過去系列作是非常不一樣的特色,粉絲玩家買不買帳還有待觀察,對於我這種常常一個人打電動的孤狼玩家到沒特別感覺就是了。



汪達與巨像》重製版 Shadow of the Colossus Remake
上市日期:2018


可能是繼reFainal Fantasy VII《莎木三》之後最讓老玩家感動的消息,這次仍然由 remaster版老手的Bluepoint工作室開發,在PS3上已經出過HD版,所以這次算是冷飯二炒這點著實讓人感冒,但終於可能完美展現汪達與巨像的意境,在看過畫面比對之後(PS2 vs PS4PS3 vs PS4),對於我這種沒有接觸過原作的玩家真的非常生火。


漫威 vs 卡普空無限(自譯) Marvel vs. Capcom: Infinite
上市日期:2018/09/19


還有一個實機預告,我說那個春麗的臉到底是怎麼回事??印象中這系列粉絲評價好像不錯,不過這次新遊戲的預告,留言出現最大的奢望還是期待X戰警能回歸,這個只能打電話問FOX了,整個X戰警拍出來能看得沒幾部,遊戲也沒什麼發揮,連SONY都懂得要看風向,讓買來的蜘蛛人不要自唱獨腳戲,X戰警重回Marvel的懷抱,看來還有得等(我以為FOX有的只有電影版權,現在看來當初Marvel賣身家比我想像的還慘)。



決勝時刻二戰 Call of Dury: WWII
上市日期:2017/11/03


很沒特色的預告,我覺得COD要把設定往前推,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加載具,好讓遊戲的多元性可以增加,畢竟相比未來風設定,少了飛行背包的蹬牆跳躍,節奏感肯定慢了,也少了各種機器人的戰場支援,連可以用的武器種類都少了,還想要保持COD一貫的快節奏實在太難,但是增加了載具要避免與《戰地風雲》系列太過相似也是問題,每年一出的固定節奏也讓新作本身已經缺乏期待感,就像《刺客教條》一樣,但更糟的是對手EA手上現在可是有《戰地風雲》、《星際大戰:戰場前線》《泰坦降臨》輪翻伺候,要不是去年EA自砸腳的行銷策略,今年COD早就被宣判死刑了,而這支預告看不出任何這個系列擊需要的革命性改變就算了,現場試玩的畫面也當不了神隊友,更糟糕的是,刻意搞出政治正確的元素,讓一個史實戰場出現女性及黑人,這種豬隊友我覺得明年動視若還真的想要經營這個系列,是該讓他停機的時候了。



上古卷軸五無界天際》VR 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 VR
上市日期:2017/11


夠了,好嗎??你們知道這遊戲畫面就算在當時都不算頂尖嗎??雖然是個好玩的遊戲,但是這樣一直洗,你們是CAPCOM逆?



Star Child
上市日期:未知


一個橫向卷軸的VR遊戲,我是不是搞錯什麼了??所以VR的功用是關卡出口放在畫面以外,要抬頭才能看的到這樣嗎??



The Inpatient 
上市日期:未知



《直到黎明》的前作,設定在遊戲事件的60年前,會不會讓這系列固定變成VR主力呢??我覺得還是有點難,不過這應該算是第一款小有名氣的作品,續作完全投入VR做針對性開發的產品。

當他又要出免VR版的時候你就知道VR要死惹~~



Final Fantasy XV: Monster of the Deep

上市日期:2017/09



我已經不知道要說什麼了.....下一個是什麼,VR做菜嗎??


Bravo Team
上市日期:未知


Far Point之後,我們又有了一個....畫面更不怎麼樣的第一人稱射擊...這預告到底有哪個特色讓SONY覺得"哇~!!這肯定要放在E3上"???



Moss
上市日期:未知


以上帝視角的解謎VR,但是留言問的都是這是《一家之鼠》還是《雙鼠記》的主角??我倒想問的是為什麼玩家是無臉男??可能不差,但是視覺風格除了標題字以外沒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



戰神 God of War
上市日期:2018年初


全新風格的戰神,打擊感和畫面依然是一流,但是那肩後視角真的很奇怪啊....《榮耀戰魂》重心是在一對一對決,就算不是,也沒有像戰神這樣被大量敵人圍攻,真的覺得到時候遊戲只要難度偏高,很容易因為各種死角來的攻擊玩到想摔手把。

沒有了鎖鏈刀,那斧頭卻跟迴力棒一樣,不會侷限奎爺只有短距離攻擊,而且看似還有魔法的屬性傷害,反正Marvel都來找合作了,又剛好是北歐神話,你們為什麼不乾脆弄個索爾的遊戲哩??



底特律變人 Detroit: Become Human
上市日期:未知


比起去年的預告風格非常的不一樣,動作的成分感覺也高了不少,雖然QTE的那種框架感還是少不了,但節奏可能沒有我原本想像的那麼死,另外疑似女主角在本次預告完全沒有出現,Gamespot會後討論有在猜測,是不是有可能連主角都有會因為選擇而不一樣,目前看起來都頗有水準,唯一的壞消息就是還不知道可能的發售時間。



天命二 Destiny 2
上市日期:2017/09/08


前作在後來的DLC《天命:復仇之王》似乎挽回不少名聲,不過Bungie的作品風格一直都不太算我的菜,特別這種又是需要隊友又要農裝備的類型,我沒什麼特別期待的,倒是前陣子公布時的第一支預告風格還不錯。



蜘蛛人 Spider Man
上市日期:2018


第一次公布遊戲畫面,其實我有點失望,對,這麼久以來,這可能是蜘蛛人最精緻的一款,不管是打鬥或是大樓間吐絲移動,而且這次大樓間盪鞦韆甚至必須要有著力點,不像過去起個蜘蛛人在擺盪的時候,就算在空地也沒關係,有太多可以講起來讓人振奮的細節沒錯,但是

他真的太像《蝙蝠俠:阿卡漢》系列了,像到讓人不自覺地聯想比較,而一比卻又會感受到差距,看看阿卡漢騎士的打鬥,音效應該是讓我覺得有差距感的原因,阿卡漢系列不僅低音下的強,在高連段或是終結該人物的最後一擊都還會特別在下重音,蜘蛛人打擊感上看起來幾乎有相當的水平,可是終結動作卻略顯薄弱,有些可能是因為剛好使用蜘蛛絲綑綁,在動作上沒有一個明顯頓點。

比較值得高興的地方是畫面上看到許多可以互動的物件,想要展現電影中常見的借力攻擊似乎有很多選擇,但可惜的是試玩看起來還是以拳腳為主體,這也不是不行,蜘蛛人的設定本身就有超越一般人類極限的強度,可是如果打鬥中的移動有更多利用蜘蛛絲的拉回的動作類型,可以更凸顯蜘蛛人靈活的特質,蜘蛛絲不僅僅是武器,更是構成蜘蛛人的核心元素,我認為這段影片在打鬥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更大程度的把蜘蛛絲融入移動的動作,讓它看起來只是個武器而已。

最大的失望可能來自於後段直升機的追逐戰,流暢度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它缺乏速度感,電影《蜘蛛人:驚奇再起》當時的同名遊戲雖然有些粗糙,攝影機鏡頭更是暈到不行,但是大樓間的移動卻相當精準地捕捉了電影裡的速度感,本作的擺盪就顯得相當緩慢,不過仔細觀察,缺乏速度感是成立的,但不見得是個問題,讓我覺得追個直升機追得要死要活,可能是有幾個吐絲的點與目標的貨櫃幾乎是相同距離,卻只能看著蜘蛛人繼續慢慢盪鞦韆,然後旁白的Yuriko又只在那出張嘴整個讓我很火大,而且最後登上貨櫃的觸發距離也想當長,中間肯定很多次達標,然而都沒有顯示對應的動作鍵,所以問題可能要改成:太多的QTE了。

以測量的觀點,QTE的比重不算是多到失衡,可是後面追逐戰幾乎所有精采的部分,全部都是QTE處理,有著與蜘蛛絲接近功能的繩索,在《正當防衛三》裡,不管是要抓直升機飛行、甚至自由發揮,我覺得要拯救無辜紐約市民遭受波及,真的不用勞駕QTE來幫我,整個試玩將近9分鐘,做為壓軸長度剛好,可是蜘蛛人這個超熱門角色,在SONY出獨佔遊戲還不是電影同名那種急就章的做工,結尾台下的反應還不及《全境封鎖》首次公布時的熱烈,QTE是我認為壞了對遊戲興致的元兇。



小結


可能是今年所有大廠說明會裡最平淡的一場,我覺得陣容不差,本家3A獨佔大作就有四個,但呈現上只有戰神和底特律因為是預告不是實機試玩所以節奏最流暢,可能也剛好全部不是重啟就是新作,缺乏前作差異體驗,進而沒什麼期待感,《往日不再》沒有足夠的亮點、《蜘蛛人》過於相似蝙蝠俠及QTE,這三點讓可能的大加分變的普普,另外兩個DLC也不是什麼意外的情報,特別是秘境的DLC之前已經公布過了。

整場的致命傷應該還是VR的部分實在相當無趣,上古卷軸那種炒冷飯還要另外買,相比DriveClub當初VR版直接免費下載高下立判※,或許上古卷軸有跟多針對性優化,可是那畢竟是PS3時代的遊戲了,就算遊戲應該用的是去年公布的Remaster版,,另外太空戰士還有很多看不太懂得VR,加上參加的三廠遊戲也都是有負評前科,除了魔物獵人以外也都沒有什麼加分的效果。

不過SONY也不是毫無進步,獨佔大作擠在一起畢業已是事實,以目前手上現有新鮮感不足的陣容,減少談話,預告和遊戲畫面當主角,比起10年前搞得跟小學朝會聽演講一樣好多了,比起遊戲吸引力下降,雖然不可能全力支援,但是VR今年看起來的誘因仍然十分低迷,可能是一大賣點的《跑車浪漫旅:競速》,秋天也都要上市了,這次怎麼不上台用VR展示一下??雖然我本身就不看好VR,但是這推銷力道比我想像的還要沒力,任天堂主機轉型,微軟的Xbox即將要回校能領導地位,做為目前領頭羊的PlayStation,我想是要面臨下一步的方向了。


※更新:關於這點我錯了,Driveclub是在VR版出現的新賽道,原版可以免費下載,而原版購買季票的玩家,購買VR版享有折扣.....我完全了解雖然都是第一人稱,但是VR版需要很多額外的調校,可是當你的VR裝備已經要花比主機還貴的成本(包含Move的同捆組是16980,單PSVR本體也要12980,PS4首發價也才12980,更別提現在一萬有找),遊戲還要再另外買,我認真覺得SONY沒什麼打算用力推,VR要的就是身歷其境,身歷其境一大重點就是畫面,沒有人會期待買PSVR裡面附的小遊戲可以有什麼畫面,是我做行銷,Driveclub的VR版肯定原版直接免費升級,Driveclub本身已經算是銷量達標的舊作品了,連這點成本都不願意犧牲,不要跟我說你有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