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阿凡達二:水之道》最大的失敗,就是連戰鬥都想拍成史詩級戰爭片

風中奇緣》能看起來比《阿凡達》舒服最大的理由,就是沒有把一艘殖民船與一個部落的
衝突,升級成國家種族興亡的戰爭片,就算到了第二集,卡麥隆帶著更大的製作規模、更逼真的特效,伴隨而來更大的野心反而只讓《阿凡達二:水之道》看起來更讓人出戲。

※對不起忘了說本文超大量暴雷...


先講電影本身

想在故事的尾聲創造出強而有力的高潮,就是要營造一場讓主角感到棘手的危機,而阿凡達二的終戰,讓整部片從了無新意帶進了莫名其妙,最大的問題依然如同前作,就是人類方堪稱原始等級戰鬥,前作或許還能用人類初來潘朵拉星,並沒有充足的準備做為微弱的辯解(但是用運輸機低空投彈這種橋段實在是低能到無話可說)。

在充分了解當地住民習性、武裝情報之下,甚至知道敵方戰力有了豐富作戰經驗的前陸戰隊成員,多年的的殖民經營,人類方在潘朵拉星的武裝力量看不出絲毫強化,連武器本身都沒有絲毫強化,潘朵拉星上的海陸司令部是被中華民國陸軍接手了吧?

最直接反應的,就是水面以上的戰鬥,盡是既視感強烈打鬥畫面,導演卡麥隆做為續集之王,看看他過去幾部經典續集電影如《異形二》、《魔鬼終結者二》,這些續集中都讓反派更加
進化,不僅把主角方的危機提升的下一個階段,而且更創造出擁有前作精神但具新鮮感的動作場面,可是同樣是續集,前作還是自己的親兒子,卻完全看不見曾經令人著迷的卡麥隆魔法。

當反派用著了無新意甚至不合邏輯的功夫上場,更多越想越不對勁的橋段設計就會更赤裸的浮現,像是劇中把多數人類刻畫成沒有生態保育意識、唯利是圖的反派,而當反派手中有著光是降落太空運輸船,其動力輸出竟然堪比核彈等級的能量,為什麼不乾脆多降個幾艘把地表的納美人燒個乾淨?在沒有地形掩體也沒有磁場干擾的海島區域,明明可以大幅降低被當地納美人突襲的風險,為什麼減少了空中載具的應用?狩獵類似鯨魚的「突鯤」所需要的機具,為什麼不能用前作的大型空中運輸船運送?在水中擁有驚人機動力的突鯤,明明比人類還聰明,甚至還具備跨物種交流資訊的能力,為什麼不曾反抗人類的獵捕?

可以回想以前一些B級恐怖片,會出現那種流於形式的嚇人橋段,大家看著主角們嚇得花容失色全身無法動彈,完全放棄常人會有的逃跑甚至反擊行為,就這樣安分地配合劇本領便當,沒想到我竟然會在這種史詩級成本的大片體驗到同樣等級的尷尬。我的舉例中多數都有對武器理解能力的問題,但老實說,這些不是阿凡達才有的問題,阿凡達也不是
處裡的最糟糕的一部,這時我開始反思其他電影怎麼拍打仗的。


其實幾乎沒有電影可以拍好打仗

前陣子逛YouTube看到了Insider三部戰史專家評電影的影片(第二部第三部),其中最讓我意想不到的兩件事,也是眾多古代戰爭片常犯的錯誤,第一是缺乏壕溝的城牆,挖壕溝的技術成本低,同時效益極高,不僅可以墊高圍牆的高度,同時在壕溝內的敵方也很難撤出;第二是就算是白刃戰,維持隊形依然是很重要的事,士兵不會一股腦地往敵方陣中衝刺,要盡可能維持敵人在自己的前方,讓自己腹背受敵對雙方都是件危險的事,更讓誤傷友軍的機會大幅提高。

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是這些理由其實不用專家來說,就算是一般觀眾也能輕鬆推導出這些結論,但或許是現代人對於冷兵器已經非常陌生,電影人對於呈現古戰場激烈的畫面想像,逐漸排擠了合理但不夠精彩的事實。

可是這麼多戰場橋段拍的這麼不講理,難道這些電影也都讓人出戲嗎?我認為有一個關鍵上的差異會大大影響戰場的說服力,那就是不要用主角單挑反派的對決當作勝負關鍵,就拿普遍公認評價優異的魔戒舉例:

第二集《魔戒:雙城奇謀》裡,聖盔谷一戰要細數不合理或沒意義的打鬥或許也不少,但戰役的轉捩點並不是亞拉岡燃燒小宇宙一騎當千,也不是勒苟拉斯百步穿楊精準狙擊敵人重要戰力,原因,就只是有援兵而已,不管是甘道夫帶來的騎兵,還是梅里和皮聘說服樹人參戰,能扭轉劣勢並獲得勝利,只是戰略上很正常的發展,魔戒戰爭的編排沒有讓角色個人能力破格,不僅減少戰術上必要的說服力,同時也強化了故事的壯碩感,再怎麼勇武的角色在這場戰爭中,也只是一小部分的漣漪。

反觀兩集的阿凡達,卡麥隆都把勝負的決定權留在主要角色身上,對於三天兩頭嘴超級英雄電影的卡麥隆,劇情卻也寫得這麼超級英雄實在有點諷刺,而且在第二集更是直接到有點狂妄,最終決戰主角領著一票新部落夥伴們衝鋒,打著打著這些好朋友們就突然人間蒸發,明明是場團戰,納美人缺乏地形掩護且火力弱勢的局面,藉著一隻新人類(鯨類?)覺醒的突鯤橫掃戰場,本該讓人類方想起激怒納美人的恐懼,想說至少來個單方面虐殺懲奸除惡的無腦爽快,好彌補前面大半時間越來越強烈的枯燥感,結果竟然變成單兵對決,甚至還上演混雜著莫名親情要素的人質挾持場面,一部預算史無前例的商業大片,可以演出這種像是經費不足被腰斬的結局,也算是本片能與其震撼的CG特效相抗衡的一大奇景。


劇情沒有關係,我只是想感受那個世界觀的這種觀眾呢?

我覺得高機率也會覺得很失望吧,整個第二集不僅是故事節奏、結構,連世界的設定都只是第一集的換皮版本,第二集出現的生物其作用幾乎可以跟第一集完美映射,甚至連人類使用的機甲也是一樣的狀況,完全只是把各種路上的設定換成在水上,光是台灣這麼小一個島,都可以有台北人看著嘉義人吃涼麵,居然配美乃滋的文化衝擊,為了躲避追殺千里迢迢逃到另一個生態的主角一家人,唯一的不適應就只是不黯水性,世界觀的新鮮感大概只有從台北SOGO忠孝館走到復興館的程度。

其實就算是第一集,潘朵拉星上的一切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吸引力,乍看各種神奇的生物,說穿了也不過就是配合劇情結尾大戰需要的武器。

唯一特別的生物精神交流(納美人頭上的USB線),也沒有表現出和地球上人類什麼不一樣的效果,主角馴服第一隻靈鳥的過程,我覺得還比不上鱷魚先生徒手抓鱷魚還還刺激,在台灣的鄉野間,也有許多原住民或是務農的人們,對大自然的掌握都勝過像我這種城市土包子的想像力,定神一想,納美人那條USB線,也只成為人類操控的納美人偶,卻能成功馴服傳說神獸的一個略帶牽強的解釋,而這應該要成為精彩的橋段,居然就一個轉場略過,卡麥隆在媒體上各種大力宣傳建構阿凡達的世界觀多麼講究,實際上轉化在觀影體驗中的部分實在少得可憐。


導演轉個念,我覺得阿凡達可以更精彩

要創造出史詩規模的故事本來就是異常的困難,一個故事需要固定的主角讓劇情有推進的主軸,這麼做卻又容易背離宏觀故事的展現,但如果能退一步想,不要講一個能推動整個世界的故事,講一個體驗世界變動的故事,那創作的負擔就能小很多,而且只顯露部分的世界觀設定帶來的神秘感,往往更加吸引人。

第一集的《捍衛任務》就是這麼做的,表現著殺手世界各種運作方式卻絲毫不解釋,自然到這個暴力的世界像是從真實生活中取材一樣,再看看續集,讓基奴李維單挑全世界使世界觀變得多麽平淡無奇。

又或者,可以試試另一種方案,像是《亞特蘭提斯:失落的帝國》、《星際奇兵》這種探險隊闖蕩新世界的結構,沒錯,卡麥隆過去經典的《異形二》也是同樣的結構,設定改成人類派遣了一個偵查隊的人力探勘,雙方火力平衡好設定,不用花力氣搞麻煩的大戰場,騰出的時間最少還能繼續更多的潘朵拉星生態導覽。

儘管這樣會讓阿凡達更像《風中奇緣》,但電影圈中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表現的手法才是重點,手法對了,梗再老都不是問題」,以阿凡達的底氣,應該能把風中奇緣的歷史定位,改寫成「阿凡達的幼幼卡通版」才是。影史的經典並不代表故事就要多麼宏大,就算是羅密歐與茱麗葉這種上百年的老梗,一樣還是可以拍出經典的電影,對,卡麥隆你當年的《鐵達尼號》就知道這件事了。

請協尋當年的那位詹姆斯卡麥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