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蝙蝠俠大戰超人


身為個休閒向DC粉,想必對DC三巨頭首次跨足相當期待....才怪,相反的我期待度低到幾乎不覺得這是部爛片,甚至腦袋已經停止吐槽運作。《超人大戰蝙蝠俠》(以下簡稱BvS)的片名其實應該更適合改稱作《鋼鐵英雄二:湯馬士韋恩的打醬油與神力女超人插花》,當初擔心的一部片過多要角造成搶戲的問題,不僅一如預期發生,我覺得有一些更重要的問題,對於往後的世界觀建立,很有可能是毀滅性的傷害。





第一個大問題是劇情似乎專注,可是看起來卻相當零散,故事的大方向其實在預告片已經建立的很詳細了,BvS本次預告片的釋出對於基本劇情認知建立算是相當成功,但也僅次方面值得讚賞,這些我們晚點聊。大方向是蝙蝠俠對於超人的能力感到威脅,籌備與之對抗,但是過程卻相當不連貫,多次藉由蝙蝠俠個人夢境當作某種預言,但是夢境本身對於驅使真實線中的角色性格完全沒有幫助,電影中的夢境通常可以大致歸類兩種用途,一種是劇情上的鋪梗,常見的表現方式是預知夢,目的在預告劇情未來的走向;另一種則是回憶夢,主角夢到過去某個重要事件,這種夢境旨在重複強調角色整部戲的核心動機,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夢,都需要給觀眾一定程度的暗示,不管是透過畫面也好、台詞也好,甚至長度也好,BvS裡蝙蝠俠的夢境一大問題就是嚴重缺乏提示,我不僅無法從任何角度判斷現在是屬於夢境的場景,其長度還有其中的資訊量,更是多到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漏看了什麼片段,結果就是造成主線故事明顯的分割感,換個白話一點的方式描述:
在一個奇異的地點突然各種劇情神展開,一堆突現的細節,甚至令死侍興奮的超級英雄降落都出現!!!結果下一秒跟你說

你中了我的幻術了~~~你中了我的幻術了~~~你中了我的幻術了~~~

你他X的跟我認真??你知道彩蛋在復活節的玩法是放在草叢中,要特別花力氣去找才看得到,要有驚喜感,最好就是巧而美,要有吃完黯然銷魂飯然後才發現原來加了洋蔥的細膩,大顆一點那顆蛋最好要有爆點,就像張宇的便當裡那顆滷蛋,BvS你在我這便當裡放了一顆鴕鳥蛋然後還沒熟是怎樣??

但是前半段的不連貫卻不是整個劇情最糟糕的地方,整個悲劇的莫過於"起承轉合"中的"轉"字,整個轉折點無力到好比寫英文考卷,讀完一篇上百字的閱讀測驗文章,題目卻冒出一句"那請問成龍的鼻子有幾個??"不是完全沒鋪陳過,而是鋪的比重極少,只是這種轉折的安排,我想就算再花一個小時細細鋪陳,也不可能說服的了觀眾,對罪犯已經鄙視到仇恨的蝙蝠俠,就算超人只有1%的可能變成壞人都要消滅他的蝙蝠俠,為什麼可以因為這種不管是在理性還是感性上都極為牽強的理由改弦易轍。



接下來就可以講到我所謂對DC宇宙毀面性傷害的可能,如同我曾經在PTT吐槽過的鋼鐵英雄一樣,BvS的這個系列(才兩部算嗎??),超人不像超人,蝙蝠俠不像蝙蝠俠,神力女超人胸部不像神力女超人!!!!(對不起我去面壁檢討....),不像,不是指外型不像,我相信應該沒人會希望超人把內褲又穿回外面;不像,也不是角色個性不像,說實在的,漫畫雖然同個角色都是相同的基本設定,可是同樣都是布魯斯韋恩卻有千千百百種性格,Michael KeatonChristian Bale的蝙蝠俠就很不像;不像,指的是角色給人的意念不像,超人可以中二、可以屁孩、可以很基老、可以笨的跟炫渦鳴人一樣只會相信我和螺旋丸,可是你要讓超人是個可以帶來希望的角色,或許你會問BvS裡不是一堆人已經把他當神拜了??這裡有個差別,在劇情中被崇拜是一種價值觀的鋪陳,就像BvS藉由觀眾的擁戴與仇視來營造衝突感,這種希望是給觀眾看的,超人希望的形象要是觀眾可以感受的,當劇中的超人演了兩部電影卻還不認為自己盲目,斥責蝙蝠俠動用私刑卻無法意識自己的行為毫無差異,被人類仇視卻沒有理解養父要他放棄行善的理由,鬧失蹤跑回家不像是重拾初衷,反而像是有錢人家小孩回家討拍,問媽媽為什麼他都請大家吃糖果,卻還是有人不選他當班長。


超人就一定要有這種方向嗎??電影跟漫畫不是本來就不能要求同個結果的啊,又不是大家都有看漫畫,這是我最常看到支持者的理由,但要反駁這種理由也很簡單,尤其是這種錯置性的邏輯論述,如果連這麼不具體,限制這麼少的條件都做不到

那你幹嘛要叫超人啊??

把他搞成黑人,又愛喝酒,還會把罪犯的頭塞到別人屁股裡,給他的新名字很難嗎??而蝙蝠俠的情況可能更糟糕,當失去殺人戒律的蝙蝠俠,甚至為了犯罪而犯罪(絕對不是暗喻,裡面真的有一幕讓人覺得這蝙蝠俠根本江洋大盜),《黑暗騎士》花了一整部電影的時間解釋了開頭路人的一句:「為什麼就只有你可以當英雄??我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諾蘭想說的蝙蝠俠之所以是個英雄,是因為能把復仇的私慾轉變成更偉大的理想,那BvS裡的蝙蝠俠作為英雄的特質是什麼??電影中蝙蝠俠分配到的時間,除了展示更先進的各種玩具和媲美電玩等級的打鬥,導演幾乎沒有塑造布魯斯韋恩成為黑暗騎士的動機,唯一看到的就是已經被演到爛的韋恩夫婦命喪街頭,好像幫他們夫婦倆發個便當,剩下的用觀眾自己的印象就可以交代了,當然只能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再加上還有另一個主角的條件,是很不公平的,不過

也沒人逼你先拍BvS啊!!!

神力女超人呢??我不懂為什麼有很多認為她很搶眼的說法,或許是本來既有的認知已經有預期,但整個劇情上的感受,怎麼看都像是來跑龍套的,除了鋪梗未來的電影,沒有任何必要性,可是卻又在片尾的高潮給予吃重的戲分,在在凸顯為了未來正義聯盟而填鴨各種元素,嚴重破壞從預告片開始建立超人與蝙蝠俠對立的二元形象。
有那麼一點或許,這個根本不英雄的角色塑造有一種可能,為了全面性破除DC英雄早已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想要讓角色更有人性,不會太理想化,甚至可能是想創造類似電玩《不義聯盟》或是漫畫《罪惡聯盟》的風格,若真的是這種路線,我覺得目前的DC宇宙還是相當失敗,要創造另外一個版本的正義聯盟,可以的話連廣為人知的設定都有必要修改,布魯斯韋恩的老爸老媽還是可以再死,但或許在心境轉變的過程加入一點額外的變數,一點跟以往不一樣的變數,然後以那麼一點分歧去創造一個很像卻又不一樣的DC宇宙,我認為最好的例子就是現在的《星際爭霸戰》,歷史線重構之後與過去的星際奇航非常相似,可是同時卻也有相當新鮮的感受,BvS最無法說服我的理由,我想就是其中幾乎不見什麼基本動機設定上的更改,然後卻推銷一個很不一樣的超級英雄。


是部爽片嗎??拜託,DC官方都說"咱家的電影比較有深度,不是那種配爆米花的電影".....
我覺得你要配爆米花看也是可以啦~~最好帶副濾藍光眼鏡,打鬥場景固然精彩,比起整個黑暗騎士系列還精采N倍,但是黑暗的背景色調加上各種閃光,不管是蝙蝠車上機槍的火光,Doomsday各種能量爆發,還是超人的雷射眼,每一次都看得相當不舒服,當然必須承認Zack Snyder在高速鏡頭的使用,更甚麥可貝,在快節奏的打戲也比Marvel系列的更有張力,每個片段分開來看,鏡頭本身或是橋段設計都非常引人入勝,但是全部串起來,不管在故事還是角色性格建立上,嚴重缺乏連貫性,結果只是徒增觀眾不知所云的程度,就算單純想要看一段爽快的高潮,整部戲大概只找的到一小段符合條件的情節,這樣的問題在《鋼鐵英雄》與本片都產生一樣的現象:正片不如預告片精彩





接著要提的一點就是不及格的預告片,近年預告片的問題已經嚴重到YouTube頻道都有相當多頻道主分析,不外乎缺乏創意、洩漏內容太多、時間太長、風格太不一致到根本詐欺,BvS就犯了其中非常嚴重一點,洩漏內容實在是太多,沒錯,真正重要的關鍵劇情預告片沒暴雷,可是當打鬥場景就已經如此稀少的條件下,預告片幾乎把70%~80%的打戲通通剪進去,精彩點的高朝根本拉不起來(看過本片的看完上面的預告,然後問問自己正片還剩多少記得??),我會說,神力女超人跟Doomsday的出現,其實都不該放進預告裡,最多讓觀眾看到素裝打扮的黛安娜(神力女超人本名)就好,現在他們要建立一個極為龐大的DC宇宙觀,還在幾乎沒有任何前置作品的情況,很多在電影裡最後只是拿來鋪梗的要素,其實都很適合作為宣傳用,無奈有可能基於宣傳關注度的壓力,BvS的預告片還是扯了正片的後腿。



整部看完還真的映證了"不期不待,不受傷害"這句話,其實以整個超級英雄電影史的角度來看,BvS本來就有更高的失敗風險,別說這部已經可以歸類到主角大會串的電影只有一部前作《鋼鐵英雄》,超人與蝙蝠俠也分別是電影史上第2.5(超人再起畢竟算是續作)和第3個版本,然後還貴為DC漫畫兩大巨頭,先後才剛過完漫畫75周年的慶生,BvS的拍攝難度大概只有《教父》重製能超越,雖然票房仍然相當亮眼,但是這種起部想要與Marvel在電影分庭抗禮,我個人是相當不看好,不過看看讓人失望的復仇者聯盟續集同樣票房突破10億美元大關,或許趁熱潮還在就壓重本先打王牌,是個比較明智的選擇,可是要期待正義聯盟可以在影史上達到某種高度,我想目前還是沒有值得樂觀的地方。

左起Adam West(TV1966), Michael Keaton(1989, 1992), Val Kilmer(1995), George Clooney(1997), Christian Bale(2005, 2008, 2011), Ben Afflek(2016)
左起: Christopher Reeve(1978, 1980, 1983, 1987), Dean Cain(TV, 1993), Tom Welling(TV, 2001), Brandon Routh(2006), Henry Cavill(2013, 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